我的最愛

Add to Google Reader or Homepage

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

納蘭性德 淥水亭


納蘭性德,原名成德,避東宮太子諱遂改名性德。字容若,滿州正黃旗人,明珠子,年三十一。有清初第一詞人之譽。

  作為清初相當出色的一個詞人,容若的聲名其來有自。身為清朝皇族,官至一品侍衛,極受康熙賞識;且其父大學士明珠亦為康熙寵臣,權傾一時。照理說,這種人生,該是無憂無慮、意氣風發才是。但在容若的一生中,卻從未找到所謂「無憂」的影子。容若,一直是矛盾、抑鬱痛苦的。官場上複雜、充滿黑暗與鬥爭的環境,對他造成許多矛盾的衝突以及無奈。
  既是滿洲人,卻完全沒有那種北方男子豪邁的草莽氣息;取而代之的是敏捷的才思、細緻多情的心緒以及娟秀的書法字。貴為皇族,在合該是自己的領域中卻覓不著知己。容若是天生的詞人,多愁敏銳的內心、血液中流著的文學血脈,註定了他該屬於文學的圈子。唯有和他的詩人朋友們在一塊兒,他才真正能釋放情緒忘卻「皇族的束縛」,找回自己屬於文學的本質以及對文學、生命的感動。

  十九歲結婚,二十二歲喪妻,自此容若便一直處於巨大的哀痛中不能自己。除了為亡妻消瘦、憔悴,儒家的道統、禮教更是容若精神上莫大的負荷與壓力。父親的權傾一時,使容若體悟到政治的汙濁黑暗與己身抱負之不可為;偏又被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所羈。自幼所習的儒家典籍、聖賢仁愛思想,使他孝順至極,從不違悖父母;亦使他瞭解自己那種「不如歸去」的念頭是不忠不孝。是故,只能壓抑著自身的苦悲。

  身為一個詞人,每日在宮廷中所做的工作卻是機械式站崗、值班,容若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。受皇帝賞識數度奉旨出使塞外,皆非他所願。然,他畢竟是纖細敏感的,塞上荒蕪的景色使得歷史興亡的慨歎油然而生,於〈蝶戀花〉、〈南鄉子〉中可窺得:
第一次接觸納蘭詞就非常喜歡,大約是十四歲。後來有了網路,才知道中國的納蘭迷聲勢如此浩大,不但架設許多網站,如「淥水亭」(http://lushuiting.5d6d.com/bbs.php )、「相約淥水亭」(http://cn.netor.com/m/gxsj/gx15819/main.htm )等,交流、寫作關於納蘭性德種種,淥水亭為昔日性德與諸多漢人布衣文士雅聚之處。2002年甚至集結網友文章,編輯為《納蘭一派》一書公開發行,納蘭迷的行動力不容小覷,未來看似仍將繼續流行,尤其在他的故居北京。

若以一個關鍵詞總結納蘭性德,我會選擇「矛盾」。在清朝入關未久,滿漢隔閡甚深,滿人親貴不諳漢文的年代,滿人子弟納蘭性德不但高中進士(可能是歷代進士武功最好之人),廣交漢人文士,還被公認為清初第一詞人,是清代詞人中讀者最多,影響最大的。

身為游牧民族後裔,性德善於騎射,但在他的作品完全看不出這一點。他的「飲水詞」,取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之意,寫情寫景清新生動,風格悲涼悽婉,若不明生平背景,也許誤認作者是一生坎坷的失意文人。不,性德二十二歲中進士,少年得志。其父明珠為康熙初期有名的權臣,性德這位相國公子,是個不折不扣的富貴中人,應是歷代詞人環境最優渥者。

雖是進士出身,性德卻被康熙選為侍衛。侍衛是滿人親貴子弟仕途的第一步,跟隨權力中樞歷練,不全是賤役。性德跟隨康熙出行,多次前往江南、東北,亦代表清朝出使西域,是少見行萬里路的文人。尤其性德曾擔任郎坦副使,至唆龍(約為今黑龍江流域),紀錄山川形勢,備戰日後的雅克薩之役。熟悉金庸小說《鹿鼎記》的朋友,或許還記得亂七八糟的韋小寶歪打正著,於雅克薩打敗俄羅斯軍隊,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,約定國界等等情節。尼布楚條約確實為中俄邊境帶來一百五十多年和平。

一位生活多采多姿,前途光明的年輕人(性德得年三十一歲),理當躊躇滿志。性德的身世與作品為何反差如此強烈,一直是個謎。惟其詞作情感真摯,不像無病呻吟。李雷以「高貴的痛苦」詮釋,一位敏感多情的詩人,偏偏處在權力核心,必須承擔其職務、身份的責任,失去精神自由、志趣被埋沒,怎能不分裂?

香港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亦是知名的納蘭迷。梁羽生在《七劍下天山》裡,讓納蘭性德親自出場,擔任稍有分量的配角。這還不夠,其代表作《萍蹤俠隱錄》的主角張丹楓,原型便是納蘭性德。言情小說亦以納蘭詞妝點纏綿氣氛,如瓊瑤的《彩雲飛》等。另,中國以性德的愛情故事為主題,拍攝電視劇「煙花三月」,由陳浩民主演。

北京的納蘭性德史蹟陳列館,於1999年開館,典藏性德殘存的墓碑等相關文物,也是納蘭性德研究和資料中心。讀者若至北京一遊,不妨前往參觀,或可稍稍領略北京的另類流行。

不信道竟逢知己
納蘭性德生平至交首推顧貞觀。顧年長性德十七歲,性德對顧的情感,或許近於父兄之間。兩人留下不少贈答之作,十分感人。性德與顧貞觀訂交的《金縷曲》,明快跌宕又慷慨熱情,與平素的清麗悽惋大異其趣。顧的和作回應了對友誼的承諾,情調卻蒼涼悲憤,畢竟兩人際遇有如雲泥,看待人生的態度自然不同。

許以知己,便是一生知己,如此天真熱情幾乎是神話。當然,傳奇有其物質基礎,若顧貞觀對性德許以知己,即便情感同樣真摯,總是難避攀附權貴之嫌,自己與他人的感受不夠純粹。幸好,滿洲的貴介公子與半生風塵小吏的漢人,依然足以結成一生知己。但我卻忍不住懷疑,生活環境如此懸殊的兩人,若性德得享天年,他和顧貞觀是否真能知己一如初識?

階前雙夜合
納蘭性德喜歡夜合花,白色、花形細碎精緻、暗香,是世人眼中輕賤的植物。其實夜合是統稱,花朵晝開夜合,前人都稱為夜合花。性德自西山移來二株,親自栽種在西花園前,現今它們亭亭如蓋,樹下並立有牌子解說身世。

一六八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三日,性德與顧貞觀、姜宸英、梁佩蘭、吳天章等相聚,他寫下最後一首詩--詠夜合:「階前雙夜合,枝葉敷華榮。疏密共晴雨,卷舒因晦明。影隨筠箔亂,香雜水沉生。對此能消忿,旋移近小楹。」七天後,滿洲文曲星因病殞落。

雍乾兩朝納蘭家沒落,這座什剎海旁的巨邸多次易主,後來一部份為恭王府花園,另為宋慶齡故居等。聽說恭王府花園仿如舊觀,宋慶齡故居卻多改為西式陳設。歷經三百多年的人事流轉,兩地早已不見昔日納蘭府的盛況。倒是性德親手植栽的夜合花仍有一株存活至今,已成為納蘭迷朝聖的首選。

絕域生還吳季子
捫心自問,若得知未曾謀面、朋友的朋友有難,多少人會為陌生人出錢出力?納蘭性德讀罷顧貞觀的《金縷曲》,立誓援救吳兆騫,五年之後,吳兆騫果然生入山海關,此事轟動京師,顧的《金縷曲》亦被稱為「贖命詞」。

吳兆騫因「丁酉科場案」被流放寧古塔,約為今日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。「丁酉科場案」的真相眾說紛紜,但以吳兆騫流傳的二件軼事看來,恐怕與他恃才傲物,得罪了太多人不無關係。吳幼時以同學的帽子小便,塾師責問,他大發狂言:「與其戴在俗人頭上,不如裝我的小便。」他曾對著當時知名文人汪琬,引用世說新語「江東無我,卿當獨步」一語,可見吳兆騫平日的狂態。

吳兆騫是南方人,不耐北地苦寒,晚年希望回家鄉終老,但「丁酉科場案」是大案,無人敢出頭,直到明珠、性德父子協助,才使得顧貞觀多年奔走有了圓滿的結果。

吳兆騫曾寫了一篇「長白山賦」,富麗華瞻,因長白山為滿族發祥地,性德趁職務之便上呈康熙,康熙一念憐才,默許吳入關,但無法免罪赦還,僅能贖回,後來明珠、徐乾學等人為吳兆騫籌款,終於在康熙二十年,「絕域生還吳季子」。性德並安排吳兆騫於自宅擔任家庭教師,以維持生計。

網友力量大
納蘭詞傳頌不絕,《羅敷媚》—贈蔣京少,是近來發現的性德詞作。2003年網友愚平在上海圖書館所藏《西余蔣氏宗譜》卷十六中發現,並於「淥水亭」網站發佈,經學界驗證考訂,一致認為的確是納蘭性德的作品。

網路逐漸改變這個世界,拜知識普及之賜,出現了不少民間知識份子,部份成績已被學界承認,即使最保守的古典文學亦如此。《羅敷媚》雖不算出色,卻是多年後僅見的納蘭佚作,意義非凡。相信經由眾多納蘭迷的努力,未來還能創造更多驚喜,帶領世人再次認識這位謎樣的清初詞人。

附:
《羅敷媚》—贈蔣京少
如君清廟明堂器,何事偏癡。卻愛新詞,不向朱門和宋詩。 嗜痂莫道無知己,紅淚偷垂。努力前期,我自逢人說項斯。
〈蝶戀花〉出塞  今古山河無定據。畫角聲中,牧馬頻來去。滿目荒涼誰可語?西風吹老丹楓樹。  從前幽怨應無數。鐵馬金戈,青塚黃昏路。一往情深深幾許?深山夕照深秋雨。

〈南鄉子〉 何處淬吳鉤?一片城荒枕碧流。曾是當年龍戰地,颼颼。塞草霜風滿地秋。  霸業等閒休,越馬橫戈總白頭。莫把韶華輕換了,封侯。多少英雄只廢丘。

 多少英雄只廢丘。看著遍地蒼涼,容若是不捨而悲痛的。世事無常多變,興亡無據,東坡亦嘗謂:「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」一將功成萬古枯,無論建立了再怎麼偉大的功業,到頭來不過是黃土一坏,化為一塚廢丘。而容若自己呢?官至一品卻仍是有志難伸,要這麼自抑著過一輩子?

〈如夢令〉 萬帳穹廬人醉,星影搖搖欲墜。歸夢隔狼河,又被河聲攪碎。還睡,還睡。解道醒來無味。

 〈長相思〉,與〈如夢令〉同作於康熙二十一年隨皇帝至永陵、福陵、昭陵告祭時,出關前後的途中。

〈長相思〉 山一程,水一程。身向榆關那畔行,夜深千帳燈。  風一更,雪一更。聒碎鄉心夢不成,故園無此聲。

 嚴迪昌《清詞史》云:「『夜深千帳燈』是壯麗的,但千丈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,又是怎樣的情味?一暖一寒,兩相對照,寫盡了一己厭於從扈的情懷。」第一次真正認識納蘭詞,便是始於這闋〈長相思〉。懾於「夜深千帳燈」壯闊與「聒碎鄉心夢不成」的思鄉離情;語意壯闊而情感細緻,這亦是容若塞上詞的特色之一。

〈采桑子〉塞上詠雪花  非關癖愛輕模樣,冷處偏佳。別有根芽,不是人間富貴花。  謝娘別後誰能惜?飄泊天涯。寒月悲笳,萬里西風瀚海沙。

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生平研究之一 :
納蘭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,寫景狀物關於水、荷尤其多。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水亭。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,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刹海畔, 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,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,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。是 一處傍水的建築,或是有水的園囿。對於水,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鐘的。中國傳統 文化中,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,認為是有德的。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。滋潤 萬物,以柔克剛,川流不息,従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。這一點被納 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。
 明代定都北京後,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在城內外營造私人花園。如城內的英國 公花園、西郊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漕郎米萬鐘的勺園,都是極負盛名的。到了清 朝,特別是王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,自暢春園始,到圓明園之鼎盛,三山五園, 幾成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。為了仿效,為了方便朝班,更是為了享受,王公 大臣也在西郊購地,建起自已的園墅別業。明珠就在暢春園咫尺之處,興建 怡園。取海澱、西山一帶的山水之勝,構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園。而納蘭性 德把屬於自已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,一是因為有水,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 比。並把自已的著作也題為《淥水亭雜識》。詞人取流水清澈、澹泊、涵遠之意, 以水為友、以水為伴,在此療養,休閒,作詩填詞,研讀經史,著書立說,並邀 客燕集,雅會詩書——一個的道的文化沙龍。就在他辭世之時,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。與之相比,同在水泉豐沛的海澱,武夫僧格林沁卻造旱園,在園中起山神 廟。權宦李蓮英於海澱鎮鬧市中置產業三處,方便起居卻無水趣。宗室商人薩利 建宅通衢,招搖有餘,風雅稍遜。試想,如果這位偉大的以水為性,借水寄情的
詞人沒有了水,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,甚至幾近乾涸。 如果以山為題、以山為懷,那他的藝術也定是另種風度了。
納蘭性德的詩詞中,對荷花的吟詠,描述很多。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,是再恰當不過的。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。它起始於佛教的有關教 義,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。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把梅、竹、蘭、菊四君子和松柏、荷花等人格化,賦予人的性格、情感、志趣,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 內涵和哲學意蘊。鄭板橋的竹、金農的梅、曹雪芹的石,都成了寄託文人心態、情感的文化圖騰。而納蘭性德卻認定了荷花。他的號為楞伽山人,有禪緣者,看重荷 花,更在情理之中。納蘭性德所居,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,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。甕山泊畔有芙蓉十裏,玉泉山下有芙蓉殿,淥水亭邊碧水菱荷,皂甲屯明 珠花園西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,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……這無不說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、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,它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。

納蘭納蘭性德的詩詞中,有不少是因扈駕遊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。 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,有史可稽。這些因名勝古跡生髮的感慨和情致出 之有處。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,能夠更深刻,更全面地瞭解,認識納蘭性德 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,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準確的感受。
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遊八大處寶珠洞。他扈従玄燁憑高遠望,寫下《望 海潮·寶珠洞》漠陵風雨、寒煙衰草,江山滿目興亡。白日空山,夜深清唄, 算來別是淒涼。往事最堪傷,想銅駱巷陌,金穀風光。幾處離宮,至今童子牧牛 羊。荒沙一片茫茫,有桑幹一線,雪冷雕翔。一道炊煙,三分夢雨,忍看林表斜 陽。歸雁兩三行,見亂雲低水,鐵騎荒岡。僧飯黃昏,松門涼月拂衣裳。站在 平坡山巔寶珠洞眺遠亭上,宜南向、東向眺望。南望,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。 由它千萬年氾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,不但形成北京平原,在北京古地理上也 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,而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,累累土崗。山下不遠 是八寶山、老山、田村山、石景山,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,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沒無尋,明代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漸取代。東南望, 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,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氣東來。遼宋於會城門北、紫 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,使宋軍大崩潰。金兵攻陷遼幽 州城,在其上建中都城。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,東移城廓建大都城。歷史變蘭遷,王朝更疊,都邑興廢,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。
納蘭納蘭性德従駕到西山黑龍潭,寫下《憶秦娥·龍潭口》山重疊,懸崖一線天疑裂。天疑裂、斷碑題字,古苔橫齧。風聲雷動鳴金鐵,陰森潭底蛟龍窟。蛟龍窟,興亡滿眼,舊時明月。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,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。這 裏石色青黑,樹木蕭森,蔭濃苔滑。泉水従深潭底冒出,水勢較旺。這周圍山林 於背陰處更高大繁茂,因為穀中土厚,陰處涵水,不似向陽坡上風大乾燥。而潭 口處黛色石崖下會讓人有山岩開裂、潭深難測之感。這股泉水屬於石灰岩地區溶 洞、裂隙中的暗河湧出,水量較大。這段白噩紀形成的石灰岩地層,與三裏外白 家曈火織蛛山(石灰山)後的大溶洞(現已無存)的地層一致,並與那個曾有水 流、被稱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關聯。這裏的山體岩石不但與南邊一脈相連的紅色 火山砂岩的火山頭地層結構不同,一紅一黑,而且這股泉水與香山雙清、櫻 桃溝、簸箕水,七王墳後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樣,不是由山體地層涵水下滲,至山 腳處形成泉水露頭,而是屬於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湧出。因此,這個不小,傳說是東海龍王的七子于此潛居。清代這裏一度成為皇家的敕建黑龍王廟。
所以說,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記述的湧水情形是正確的。納蘭性德的直觀感受也是 準確的。且不說《清詞史》中評論該詞感慨倍多,遙思騰越。就此也能従現 代科學的角度驗證納蘭性德重視真實感受,仔細觀看事物是頗為精到準確的。另外納蘭性德在大覺寺的吟唱,也使凡去過該寺的人,倍感貼切。大覺寺始 創遼代。納蘭性德時見到的大覺寺是明代的規制。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, 至今大雄寶殿,三世佛殿還保留著明代的木結構。大覺寺院落寬闊,殿堂高大, 花木繁多,以玉蘭、銀杏最為著名。(解放後這裏一直是林學院的實習林場)大 殿中保留著精美壁畫、懸塑。至今主佛像、二十諸天十二緣覺的塑像 保留完好。所以納蘭性德的《浣溪沙、大覺寺》燕壘空梁畫壁寒,諸天花雨散幽關。篆香清梵有無間。蛺蝶乍従簾影度,櫻桃半是鳥銜殘,此時相對一忘言。其中空梁、畫壁、諸天、蛺蝶、燕雀等不是作者憑空臆造的。而且従中還能讓人 想見侍衛在高大殿堂的臺階下巡行,在僻靜的行官跨院當值的處身角度。這種人與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靜之感,是於今天都能在實地感受到的。納 蘭性德在奉值宿衛龍泉寺時作的《五律·宿龍泉山寺》以區區數行,把個不大的寺院和環境,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劃出來。龍泉寺後的山峰為花崗岩,徒峭如 削,其勢如列。因此詩中有列岫一詞。因為地形的限制,寺中殿宇,院落不深,而是一字橫向排開。従屬群房由西向東排列。如果納蘭性德晚間下崗後,聯想與 明萬曆皇帝有關的佛事,並遙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內,大約就是群房最東端。這裏是最後一個小院落,屋宇不太大,従現在的警衛控制觀點看,也是設崗立哨的地方。 小院東、南兩面女牆齊腰,能憑欄就高遠望。所能望出之處為東南、兼有東北。十三陵則在視野的最偏北向。女牆的高坎下有一條従山下而來的石板古道,是去妙峰 山進香的古道之一。站在此高處,沿古道向東北延伸,詩人的思路由此飛向天壽山,跨越了世紀。蘭納蘭性德寫海澱、玉泉山一帶的水域風光時,往往把它與江南並比。

 




Powered By Hiiir.com


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