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最愛

Add to Google Reader or Homepage

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

後PC時代來臨


 今年以來,全球PC兩大龍頭惠普、宏碁相繼「出事」,惠普更宣布要分割貢獻營收3成以上的PC部門,下一步拱手易主的可能性大增,連市場龍頭都對PC事業感到食之無味,研調機構認為,既有PC品牌、供應鏈如果沒有跟上後PC時代轉型腳步,恐遭吞噬。

 研調機構DisplaySearch將平板電腦納入行動電腦出貨量統計後,蘋果已在上一季超越惠普,成為全球可攜式電腦產品的龍頭,宣示後PC時代戰火開打,PC供應鏈將面臨品牌市占率洗牌的鉅變。

 事實上,iPad領軍的平板電腦異軍突起,搭上iPad的供應商今年業績都不錯,與NB關連度高的零組件廠今年營運展望就明顯保守。法人指出,平板電腦與筆電供應鏈上的顯著差異,某種程度可看出後PC時代受惠、受害的族群。

 平板電腦為求輕薄內部設計簡單,每台平板電腦內外構連接器用量均比傳統筆電少,且內部不含DRAM,以及CPU設計的關係,DDR連接器、CPU Socket需求也受到影響;散熱設計方面,由於平板運算效能較傳統筆電差,因此功耗相對較低,加上為求輕薄,目前平板電腦主流設計上也不採用散熱模組及風扇。

 此外,平板電腦少掉鍵盤、軸承、光碟機、硬碟機的應用,機殼方面,由於沒有上蓋,比傳統筆電外殼有A、B、C、D件的設計,用量上硬是少一半,此外,為求堅固以及時尚感,目前平板電腦以金屬機殼為主流,塑膠機殼相關廠商今年營運表現普遍受到影響。

 金屬機殼、固態硬碟則因平板電腦興起儼然成為零組件主流。英特爾力推、用來回應平板電腦侵蝕江山的新一代NB產品Ultrabook,也呼應金屬機殼、固態硬碟兩大關鍵零組件,明年商機展望仍然看俏。

 事實上,後PC時代遊戲規則大變,拓墣指出,戴爾、宏碁、華碩、聯想等既有品牌商若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運模式,恐被後PC的洪流沖走。拓墣指出,轉型不及的PC廠,現階段應要緊抓軟體服務商機。其中,宏碁已出手買下iGware,戴爾則計畫每年併購7~8家雲端軟體應用相關公司。華碩則分割雲端運用公司,逐步建立自己的雲端平台。

 拓墣表示,應用程式商店、社交媒體與雲端服務,將是後PC時代最關鍵的三大應用趨勢,遊戲規則將從PC時代的硬體規格定勝負,逐步轉為這三項服務與其他陣營間的差異化大戰。



全球個人電腦(PC)市占率冠軍的惠普,喊出要賣其PC業務、震驚業界,儘管PC硬體利潤極低,但因可一攬既有的市占率,包括華為、戴爾、甲骨文都被業界列入「招親對象」,其中又以聯想「未否認」收購計畫,被大陸媒體稱為「點燃併購大戰」。

 花落誰家 各界關切

 惠普擬出售PC業務,外界一度看好韓國三星是最有可能接手的買家,但三星已明確表明無意收購,也因此,惠普PC業務花落誰家,各界關切。

 根據「證券日報」報導,聯想集團首席執行官(CEO)楊元慶23日接受該報記者採訪時表示:「對此事不發表任何評論。」但亦沒有否認其可能性。

 事實上,在惠普喊賣PC、外界也稱「後PC時代來臨」時,聯想明顯不這麼想。楊元慶表示,在商用PC市場,以及新興市場和中國市場,聯想都取得持續增長,只要擁有正確的戰略、優質產品和全球執行力,對PC市場的未來非常樂觀。

 以併購方式拓展市場

 值得尋味的是,聯想董事長柳傳志稍早之前在其財報會議上也說,「業績表明,聯想收購IBM PC業務已經獲得成功,未來季度中,大家將看到我們認真總結收購經驗並將之用於實踐」,顯示聯想會持續以收購來拓展市場。

 昨日聯想集團舉行新興市場策略溝通會,聯想中國區總經理陳旭東表示,「蘋果的出現讓我們有了新的目標」,由於聯想在大陸的PC市占率超過3成,陳旭東表示,在歐美市場很難打贏蘋果,所以要保有在中國市場的優勢,發揮其通路管道、移動互聯網產品和針對性的PC產品等,都是拓展大陸市場的主要力量。

 談到惠普放棄PC業務時,陳旭東認為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,因為惠普在這裡取勝的機會比較小,「而這對聯想的影響將是正向的,是個搶占市場份額的好機會」,但對外界盛傳聯想收購惠普PC,陳旭東只表示,「惠普對我們業務的補充性不太大」。

 不管最後花落誰家,至少台灣的電腦代工產業可以先鬆一口氣。畢竟全球PC代工,台廠就占了90%以上,訂單轉來轉去,也是在台廠之間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三星收購惠普確定出局後,目前收購呼聲高者若真如外傳,以大陸業者為多狀況下,台廠更可以以原先的合作模式和全球製造優勢,繼續坐穩PC代工王國,代工產業更動不會太大,但個別廠商搶單,將面臨嚴重的洗牌。

 集邦科技分析師曾建洪表示,儘管未來PC訂單仍委外給台灣代工廠生產,但英業達的惠普出貨比占整體出貨的60%,而惠普要停止的WebOS平板TouchPa也由英業達獨家代工,這對個別廠影響仍大,不容小覷。

後PC時代,你感受到了嗎?
「Post-PC」這絕對不是賈伯斯提出的偉大名詞,而是已經被討論許久的話題,但是從沒有人認為我們已經進入後PC時代,直到賈伯斯再次提出來,讓大家有了新的省思。

打開Google,輸入「post-PC」,可以看到全部的科技媒體都在探討這個話題,他的熱門程度不亞於iPad 2。應該說,媒體對於「後PC時代」深沈的含義比iPad 2還有興趣。

Engadget今天發表了一篇有關於後PC時代的主題,「It's Apple's 'post-PC' world -- we're all just living in it」(這是Apple口中的後PC時代,而我們也都生活在此)

PCWorld也不約而同的提出了這個主題的討論,「Apple's IPad 2 Reignites Post-PC Discussion」(Apple的iPad 2重新點燃後PC時代的討論)

還有更多更多的知名國際媒體先此這波討論風潮,究竟這個看起來像是賈伯斯自傲宣言的「後PC時代」,能帶給我們多少的省思?而在台灣的讀者真的有感受到嗎?

Apple的演變很快,很難想像在我接觸Apple不到5年的時間,Apple的系統界面、硬體、設計、觀念、軟體可以有這麼多的不同。尤其在Apple一年一機,看似慢吞吞的節奏之下,其實它提供的革命比你想像中的還多,不論是觀念還是系統上。

對於Apple而言,他們賣的不是硬體、不是軟體,而是Solution,一個完整的使用經驗、使用方案。使用者不用擔心太多,因為賈伯斯認為使用者不必擔心系統穩定性、安全性、微調等問題,這些應該是由工程師做的。因此使用者唯一要擔心的可能是預算的問題,接著買了Apple商品,好好的享受它提供的一切內容。

當然,這有好有壞,有人認為Apple太過於約束,研發條款太過於機車,使用限制不夠自由。簡單的說,Apple似乎有點刁難研發者來滿足消費者,因為一個步驟可以達到的指令,它不希望要透過5、6個步驟來完成。

Engadget提到,比較硬體規格的時代已經過去,這是後PC時代的一個特點,這也是Apple近年大紅的原因。明明硬體規格上一直都沒有比對手出色,為什麼每次實際測試下,Apple的商品卻比對手流暢?因為Apple將重心放在系統研發上,如何將100分的硬體發揮出100分的成果是Apple努力的目標。

因此即使對手有200分的硬體,Apple一點也不擔心,因為對手可能只有80分的系統,這樣轉換之下,最多也只能出來80分,其餘的120分已經被浪費掉了。Apple只要搭載120分的硬體加上95分的系統即可。他們把精力注入在系統研發上。

Apple也相當重視市場測試和使用者測試上,Apple不打機海政策,他們專著於最適合消費者的機型研發上。賈伯斯很有自信的表示,經過Apple長期的測試,7寸的平板電腦不利於使用經驗,因此9.6寸的iPad是最適合的。賈伯斯知道他在說什麼,也知道Apple在做什麼,每一次的發表,他都經過市場長期的研究。7寸何嘗不是Apple曾經的目標,但是市場反應告訴他,這不適合。

這並不代表7寸毫無市場,而是經過marketing research的許多交叉分析後,Apple必須先了解平板的定位,進而研究和iPhone、Mac之間的影響作用,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感受,讓使用者不用三心兩意,直接購買到最合適的商品。否則Apple大可推出5"、6"、7"、8"、9"、10"、............的平板,一舉吃下所有可能的使用族群。機海政策一方面是給消費者選擇,另一方面卻也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,因為公司把自己該做的功課反而丟給了消費者。

所以說,硬體對於Apple來說是無意義?並非如此,Apple仍然重視硬體的改進。MacBook Pro進入Intel時代後,通常都是第一個獲得新晶片的商品,規格也都非常漂亮。但是Apple並不會在發表會上,花個一半的時間去宣傳這次的硬體有多硬,反而會介紹硬體和軟體結合後出來的成果,這是後PC時代的另外一個思維。硬體仍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如何讓他發揮百分百的效果,而Apple用成果證明給你看,並非硬邦邦的數據。

所以我們進入後PC時代了嗎?不,我們早已經在後PC時代。

2001年,Apple推出了iPod,沒有酷炫功能、沒有高畫質螢幕、沒有會閃閃發亮的光,簡單不起眼的設計卻在全世界吃下70%的隨身播放器市場,從這個時間開始,Apple已經將後PC時代的概念帶入科技產業。

2007年iPhone的推出,再次造成全世界行動裝置產業開始進行智慧型手機、觸控面板的改革,App Store的推出,讓Android、Window Phone、BlackBerry必須苦苦追趕,iBookstore的出現讓其他系統再次覺醒電子媒體的時代來臨。

2010年,iPad出現在賈伯斯的手上,已經存在很久卻始終不被買單的平板電腦市場再次革命,對手才瞭解到原來平板電腦要這個做才會成功。在對手了解、以及準備完成之際,iPad 2推出了,而號稱iPad殺手的商品還在等待中。

別忘了,當初2001、2007、2010年發表會時,有多少的分析師、記者、媒體、產業者、使用者坐在台下,心中暗自嘲笑,「這樣的商品怎麼可能會有人買啊,硬體一點都不硬啊」。我沒忘記!因為我也是曾經是坐在Windows電腦前面嘲笑賈伯斯這個狂人的一份子。

「後PC時代」的另外一個重點是「整合」,Apple知道自由的好,但是在「使用經驗延續」與「不同裝置間轉換無礙」的前提下,它選擇讓使用者犧牲一些自由。賈伯斯在訪問時透露,iPad的概念早先於iPhone,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成熟快於平板電腦,因此Apple先推出了iPhone而非iPad。這點讓Apple有機會埋伏機關在iOS系統裡面,因為他們知道未來有一天會推出iPad,系統的整合必須從最初就開始。這一點反映在iOS順利整合iPhone和iPad,Android卻還在努力中。

原來在不知不覺之中,我們早已經進入「後PC時代」。但是或許台灣的讀者還是無法體驗到,美國許多學校的正式配備,已經是Mac多過於PC的現象,從最新的調查也發現美國學生自行購買的電腦中,使用Mac的比率已經超越PC。政府機關、大型企業、經銷商、娛樂產業、金融業都紛紛進入Mac、iPad、iPhone時代,金融界、政治界的原本不動江山-黑莓現象也逐漸轉變。

但是由於環境的現實、技術的考量、經費的預算問題之下,台灣在許多的地方使用Mac仍然不方便。以金融機關來說,有些網頁非IE不可,更別說想用Mac來瀏覽。在這個情況下,台灣仍然對於後PC時代還沒有太震撼的感受,不過相信一切都在慢慢改變中。

後PC時代已經來臨,未來也有可能會有後Apple時代、後Google時代,這些都是科技產業不得不面對的現象,只有強者可以永遠待著。後PC時代不完全代表Apple的崛起,而是一個新思維的出現,機海時代已經過去、市佔率為大時代已經過去、硬體強大時代已經過去。

這篇並不試要強調Apple或賈伯斯多厲害,想要表達的是Apple可以帶給我們的一些省思,Apple並不是最棒的,賈伯斯也不是說什麼都對。後PC時代並不是代表Windwos的滅絕,我也不認為Windows會從此消失。每個商品、每個公司、每個品牌都有對於這個市場付出貢獻,也都有存在的目的,但是我們究竟可以從Apple近年的蓬勃發展中學到什麼才是重點。

後PC時代,你準備好了嗎?





Powered By Hiiir.com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